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时代浪潮中,中医药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柱,正迎来广阔前景。响应国家号召,北京林业大学“云端青盟”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近日走出校园,深入北京房山区、河北涞水县等地的社区基层,走进中药材种植基地与产业链相关单位,开展了一场以科技赋能基层产业、文化传承服务社区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图一:“云端青盟”团队在京冀基层实践地合影
团队依托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植物碳氮水耦合检测及研究”的成果,精准对接基层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地方社区在中医药产业中面临的种植技术粗放、产业链条薄弱、文化传承乏力等现实瓶颈,创新采用“科技赋能种植—产业痛点攻关—文化传播推广”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为服务社区绿色发展与产业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田间课堂:青年学子下沉社区,问诊产业难题
7月16日,“云端青盟”团队的首站是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北京金海中医医院”所属的中药种植园——一个扎根社区的产业基地。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变身“社区实习生”,通过实地观察、与种植园技术人员和社区药农面对面深入交流,系统学习调研了当地传统中药种植文化、农耕现状以及发展中的挑战。他们细致梳理了从社区种植管理到市场流通各环节的具体困难和乡亲们的实际需求,为后续精准服务社区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二:社区种植园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种植情况
科技助农:为社区药园开出“智慧药方”
7月17日上午,团队带着科技装备再次回到张坊镇中药种植基地,将大创项目的前沿技术——植物生长监测技术,实实在在地应用到社区生产一线。他们运用专业设备,对基地内重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关键参数(如温度、湿度等)进行了精确测量和数据分析。基于此,团队为社区基地提出了接地气、可操作的优化建议:推广合理密植、加强杂草科学防控以减少养分竞争、将传统费水的漫灌方式升级为节水高效的滴灌技术。这些“科技药方”直指资源节约和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社区药农提升药材品质、降低成本、减轻环境压力。
图三:团队成员在社区药田一丝不苟记录数据
串珠成链:挖掘社区产业链中的文化瑰宝
7月17日下午,“云端青盟”团队行程紧凑。他们首先参观了“北京金海中医医院”,沉浸式体验社区中医机构的诊疗智慧与炮制工艺,感受源远流长的中药加工文化魅力。随后,团队赶往河北省涞水县一渡镇悟空寺村,深入走访基层社区的两个特色点位——“金海汉草中草药实践基地”和“金水农家院百草羊金水养殖区”。在这里,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的素材拍摄工作,重点捕捉记录了当地社区如何创新地将中草药种植与特色生态养殖(如利用中草药喂养的“百草羊”)相结合的模式,为后续讲好社区中医药文化故事、推广特色产业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
图四:团队成员在社区实践点认真拍摄宣传素材
光影叙事:用《熟地当归》记录社区中药世家的温度
近日,“云端青盟”团队倾注心力打造纪录片《熟地当归》。片名巧妙运用“熟地”与“当归”两味中药的双关意象,深情聚焦一个扎根社区乡土的中药世家三代人的坚守与担当。团队精心编写脚本,生动讲述这个社区家族如何从守护一方乡村卫生室起步,逐步发展成涵盖中医医院、养老、康复等领域的社区健康服务全产业链的动人故事。纪录片旨在传递那份来自土地的“根脉的温度”、产业开拓中“拓荒的韧性”,以及代代相承“守护岐黄、惠泽乡梓”的“传承的生命力”。脚本完成后,团队立即投入紧张的社区实地拍摄,力求用影像的力量,展现中医药产业背后深厚的社区人情味与奋斗精神。
图五:团队成员在社区拍摄纪录片《熟地当归》
青春答卷:科技文化赋能社区,彰显青年担当
此次深入京冀社区的实践活动中,北京林业大学“云端青盟”团队充分发挥专业所学,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区产业发展的实际动能。他们不仅运用科技手段为社区传统中药种植提供了精准化、科学化的解决方案,助力社区产业降本增效与生态保护,更通过纪录片《熟地当归》的创作,深度挖掘并传播了中医药产业链背后深厚的社区文化价值与感人的精神传承。通过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播的双轮驱动,这群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服务乡村振兴和“双碳”战略的使命,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深入社区、扎根基层、学以致用、勇于担当的青春风采,为中医药产业在社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北林智慧与青春力量。
(撰稿:郭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