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郫都区团结街道太和剧院影视公园内欢声笑语不断。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团结街道复元驿站在团结街道办事处、街道残联、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的支持下,链接辖区乒乓球协会9名老师,为16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患者及其家属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悦动无界·康乐同行”趣味运动会。活动摒弃传统竞技模式,通过定点投篮、羽毛球对打、乒乓球切磋等低强度项目,让精神障碍患者在轻松氛围中感受运动乐趣,更在球拍的起落间,书写了一段关于“接纳”与“成长”的故事。
以运动为桥,助力精神障碍群体融入社会
球场上,乒乓球协会的20名会员与精障康复患者家庭一一结对,全程参与三大球类项目。在定点投篮环节,会员小李蹲下身调整患者小张的投篮姿势,用“手腕放松,眼睛看准篮筐”的耐心指导,换来小张进球后的雀跃欢呼;转战羽毛球场,会员王姐与患者小刘组成“混双组合”,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示意跑位,让小刘从拘谨接球到主动击掌庆祝;而乒乓球桌上,会员老张与患者小陈的对打尤为动人,从握拍生涩到连续对打3个回合,老张用“发球像种下种子,接球是等待花开”的比喻,让小陈在击球间领悟到坚持的意义。
本次活动,团结街道复元驿站社工通过专业赋能,将运动场变身“康复实验室”,并将社交技能训练融入每一次击球、每一次击掌。
在规则理解训练方面,通过乒乓球对打,通过“发球-接球-计分”的流程,帮助患者理解“轮流”“遵守规则”等社交准则。
在情绪管理实践方面,当患者因失误懊恼时,会员会轻拍其肩膀说:“没关系,我们总结经验再试一次”,潜移默化传递抗挫能力。
在非语言沟通强化方面,在羽毛球双打中,患者与会员通过眼神、手势完成无声配合,也进一步锻炼了肢体语言解读能力。
球拍碰撞的清脆声响、会员与患者击掌的温暖画面,已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中。此次活动不仅让精神障碍群体在运动中重拾自信,更让社区居民看到:康复不是孤岛上的独行,而是全社会携手共进的旅程。未来,团结街道复元驿站将持续深化“体卫融合”模式,让运动场成为精神障碍群体融入社会的“第一站”,让每一次击球都成为生命的跃动,让每一份关爱都化作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