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广工青年突击队跨粤闽取经,解码潮州市博物馆“破圈”密码

为深入贯彻落实“活化历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2025年7月8日至7月15日,广东工业大学“潮韵千年·博物新生”突击队开展了一场以博物馆调研为核心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深入粤闽两地,历时8天先后走访广东省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及潮州市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游客调研、馆方交流等方式,系统梳理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文化活化、教育功能拓展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为潮州博物馆数字化转型与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

标杆案例:科技赋能与文化IP的双重突破

在广东省博物馆,其丰富的馆藏体系与现代化的展陈技术给团队留下深刻印象。多媒体互动装置让文物“活”了起来,观众能通过触摸屏幕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大大提升了参观的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博物馆还积极探索文化创新之路,模拟“南船I号”沉船的整体打捞到考古发掘的过程,推出了水下考古盲盒,开盲盒的过程再现沉船打捞场景,从第一视角解密,最大限度还原水下考古神秘色彩。

粤剧艺术博物馆则以“活化传承”为核心,分别通过园林剧场互动及数字化展览应用重构非遗生命力。其中,园林内的仿古戏台“广福台”每周定期举行粤剧粤曲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将珍贵黑胶唱片转化为数字音频,也让团队成员深受震撼;粤剧艺术博物馆内还配备了VR、AR等数字化设备,这些设备不仅展示了四功五法、南派武艺的精湛,还使得传统戏曲的传承脉络变得更为可观、可听、可触。

图为突击队成员对博物馆参观游客进行访谈

闽南经验:海洋文明与非遗保护的协同创新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依托“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优势,打造“文物+科技+教育”三位一体模式,通过对宋代古船进行激光扫描建模,使得游客通过动画和互动拼装,即可体验古船发掘与结构组装过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数字航海项目尤为引人注目,通过全息投影复原宋代商船航行路线,结合AI语音导览构建“海上丝绸之路”虚拟剧场。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打造的“非遗大师工作室”更具创新性,馆内设立德化瓷烧制、惠安石雕等多个透明工坊,并邀请金漆画、影雕等传承人现场创作,游客可扫码定制专属非遗作品。这种“生产性保护”模式既保障传承人收入,又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图为突击队成员对潮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专访

潮州实践: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实践期间,突击队专访潮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与宣传教育部负责人,深度对话揭秘博物馆发展背后的故事。在专访中,突击队得知潮州市博物馆今年以来已举办超过500场次特色活动,形成“行走的文博”“博物小课堂”等系列主题品牌。其中“行走的文博”通过把展厅搬进校园的形式,吸引了许多市民参与;而“博物小课堂”则以陶艺制作、潮绣体验等互动项目,成为亲子家庭的“文化打卡地”。

此外,博物馆长期招募“小小志愿讲解员”,现有超100名文化志愿讲解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讲解,用童声传递历史温度。宣传教育部负责人动情表示:“这些孩子是博物馆最鲜活的‘文化名片’。”

在2025年第一季度,潮州市博物馆首次挺进全国博物馆热搜榜前100名,在广东省博物馆热搜榜中也首次进入前10,且日均客流量较五年前增长5-10倍,但副馆长坦言:“资金与人才仍是发展瓶颈。”目前,潮州市博物馆着眼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为进一步激发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的热情与创造力,拟于后期开放文创设计通道,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同为潮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基于调研结果,突击队提出多项创新建议,如升级互动体验,将展厅内的触摸屏或投影互动墙充分利用起来,让观众可动手“模拟”操作,沉浸式体验潮绣针法;除此之外,还有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兼具潮州文化特色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如以“府楼猴”为原型的3D打印摆件、潮绣纹样笔记本等,推动文化IP转化。

图为突击队成员对潮州市博物馆馆长及相关负责人进行专访

结语

此次调研揭示,博物馆创新需兼顾“技术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潮州博物馆可依托“潮绣、潮州木雕”两大文化IP,构建“可触摸、可体验、可创造”的沉浸式场景,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地域限制,让千年潮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实践团队将持续跟进潮州博物馆发展脉络,为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突击队与潮州市博物馆馆长及相关负责人合照

通讯员 广东工业大学“潮韵千年·博物新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沈柏琪

供图 广东工业大学“潮韵千年·博物新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古培森 彭淳 肖淇

上一篇:“白花客影,红筑长歌”——惠州学院白花雅韵筑梦队惠东县白花镇历史文化调研与文创活动
下一篇: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探访红色遗迹 传承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