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精神,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华南师范大学快乐星球突击队精心策划并推出“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实践课程。本系列活动聚焦地方特色非遗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教学,引导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首批课程反响热烈,为校园文化注入鲜活厚重的传统基因。
方寸之间见匠心:“印记流芳”镌刻时光
首场课程“印记流芳”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印章镌刻技艺(汕头)”为核心,为小学员们开启了一趟穿越方寸天地的匠心之旅。课程设计严谨而系统,讲师首先从印章在中国社会历史长河中的核心作用讲起——它不仅是权力与身份的凭信,更是文人雅士寄情言志、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随后,课程将视野聚焦于汕头印章镌刻技艺的独特发展脉络,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本地印章选材(如寿山石、青田石等)的特性与讲究,并着重解构了潮汕流派独特的运刀技法与审美取向。
(老师在向同学们讲授相关知识)
知识讲解之后,是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在专业老师一对一的细致指导下,小学员们屏息凝神,手握刻刀,尝试在特制练习材料上完成简单的镌刻步骤。刀锋游走于石面,每一次谨慎的发力与精准的转向,都让学员们真切体会到这项技艺对“耐心”与“细心”近乎苛刻的要求。方寸之地,凝聚的是数代匠人精益求精的执着与岁月沉淀的智慧,学员们于实践中深刻领悟到:非遗传承绝非易事,其背后蕴藏的沉静专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码。
(同学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狮舞南粤显雄风:“广府醒狮舞”动感传承
第二场课程“广府醒狮舞”则充满了力量与韵律之美,专为1至6年级学生量身打造,带领他们探索威猛灵动、寓意祥瑞的广府醒狮文化。课程在短短45分钟内高效融合了知识性与趣味性。学员们在专业狮队教练的引领下,从最基础的礼仪与姿态学起:代表尊重与团结的“扣手礼”、象征稳健根基的“马步”、模仿瑞兽行走的灵动“麒麟步”……每一步教学都力求规范精准。
(操场上老师进行醒狮舞教学)
为巩固动作要领并提升学习乐趣,课堂巧妙融入了“木头人”互动游戏环节。在宽敞安全的排球场上,伴随着铿锵的鼓点节奏,学员们化身“小狮子”,通过游戏化的指令反复练习、强化步伐转换与团队默契。最终,学员们协作完成了蕴含深厚礼仪文化的“三拜狮”传统套路初体验。从零基础到初步掌握基本技巧,学员们在汗水与欢笑中,不仅感受到南狮威猛灵动、刚柔并济的神韵,更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协作、信任与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对广府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与自豪。
(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相关的游戏)
脸谱彩绘蕴传奇:“我的扇子会唱戏”
第三场课程“我的扇子会唱戏”将目光投向了潮汕英歌舞这一充满阳刚之气的传统舞蹈,并独辟蹊径地聚焦于其极具象征意义的脸谱艺术。课程伊始,讲师便带领学生们走进英歌舞脸谱的斑斓世界,解析不同样式(如水浒英雄人物谱系)与浓烈色彩(如黑白代表忠勇,红黄象征威严)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密码”。每一笔勾勒,每一种配色,都非随意为之,而是承载着特定的角色性格、民间信仰与历史传说,是潮汕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同学们认真制作手工脸谱)
理解了脸谱背后的故事与象征,学员们便执起画笔,在素白的扇面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实践。在专业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尝试将传统英歌脸谱的典型元素与个人理解相结合,精心描绘。洁白的扇面逐渐被赋予了戏剧性的生命张力,一幅幅虽显稚嫩却充满个性的英歌脸谱扇画作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执扇轻摇,仿佛能听见那古老的锣鼓声与豪迈的呐喊。这不仅是艺术创造,更是对地方文化基因的一次深情触摸与个性化表达。扇子,从此不再仅仅是纳凉之物,更成为孩子们心中一枚闪亮的非遗文化印记。
(学生作品)
此次非遗系列课程,通过“印记流芳”的沉静雕琢、“广府醒狮舞”的动感协作、“我的扇子会唱戏”的绚烂描绘,成功地将“印章镌刻技艺”、“广府醒狮”、“潮汕英歌舞”这三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青少年可观、可感、可参与、可创造的生动课堂。课程超越了简单的技艺展示,在知识传授中深植文化自信,在动手实践中磨砺专注品格,在团队协作中培育认同情怀。非遗传承,核心在人,希望在青少年。华南师范大学快乐星球突击队将持续深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更多元、更深入、更富创造性的形式,让古老技艺在童心中焕发新生机,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体验中生根发芽,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永续相传,为夯实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贡献坚实力量。(王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