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走进泉州市蓬莱镇,深入非遗龙居面线手工工坊开展农文旅调研活动。队员们通过近距离观摩面线制作技艺、亲身体验手作流程、尝试直播助销等方式,探寻这一传统非遗项目在农文旅融合中的“破圈”密码。
匠心传承:触摸千年面线里的非遗温度
在龙居面线手工工坊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香,几位经验丰富的手艺传承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面线制作。从和面、醒面到搓条、拉抻,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实践队员们围在传承人身边,认真聆听着关于面线历史的介绍——龙居面线以其纤细如丝、口感柔韧的特点闻名,其制作技艺已传承数百年,是当地农耕文化与饮食智慧的生动载体。
“看似简单的一根面线,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全靠手工完成,太不容易了。”实践队员在观摩搓面过程后感慨道。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也尝试着参与到拉面环节中,指尖与面团的接触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细腻与严谨。一张张记录着制作过程的照片,不仅定格了手艺传承的瞬间,更成为队员们理解“匠心”二字的鲜活教材。
图为搓面过程,王晶供图
创新赋能:直播镜头下的非遗“新表达”
作为农文旅调研的重要实践环节,实践队还将镜头对准了龙居面线,在工坊内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销售活动。镜头前,队员们化身“非遗推荐官”,一边向网友展示面线的制作全过程,一边讲述着背后的民俗故事和文化内涵。“大家看,这根能拉到几米长的面线,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我们蓬莱镇的文化名片!”直播间里,队员们热情地与网友互动,不少观众被这充满烟火气的非遗技艺吸引,纷纷下单支持。
这场直播不仅为龙居面线带来了可观的订单量,更让队员们意识到: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坚守匠心,更需要借助新媒体力量,让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产生碰撞。
图为手艺传承人为直播的实践队员进行讲解,王晶供图
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龙居面线作为蓬莱镇重要的非遗资源,兼具文化价值与产业潜力。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将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电商销售相结合,既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又能为当地农户拓宽增收渠道,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绝佳切入点。
此次蓬莱镇非遗龙居面线工坊之行,让实践队员们在触摸非遗温度的同时,更看到了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活力。接下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进一步探索“非遗+旅游+电商”的融合模式,为推动蓬莱镇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智慧。(通讯员 彭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