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对话钢魂汲力量 践行匠道砺青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交学子解码南京钢铁精神内核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工业文化,汲取奋进力量,2025年6月24日至27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交通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指导老师于欣雪带领由庄鸿钦、杨苏芸、李可欣、薛宇寒、郑敏5名学子组成的“钢铁薪火先锋队”,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开展了“薪火炼匠魂——传承南京钢铁精神”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成员在梅钢集团前的合照。周兴琳供图

集体聆听:劳模故事激荡团队心灵

寻访精神根脉,先锋队将聆听劳模作为首要任务。6月24日,队员们来到刘长发与李中邦的家中,他们围坐在“上海市劳动模范”刘长发与退伍军人李中邦两位前辈身边,开启了一场触动心灵的对话。看着泛黄的照片与奖章,刘长发动情讲述:“八十年代抢重点工程用钢,我们全班组咬牙在炉前鏖战了整整一周!轮班休息,但炉火不熄、人不断岗,就一个念头——‘不能耽误国家工程进度!’” 团队成员认真聆听,专注记录,不时追问细节。李中邦则分享了为完成国家急需的矿石供应任务,带领团队反复深入矿井,在艰苦环境下争分夺秒、全力攻坚的岁月。“那时候大伙儿顾不上太多,任务压顶,必须顶上!” 前辈们铿锵的话语和集体的奋斗记忆,在队员们心中激荡起强烈共鸣。

图为成员采访李中邦先生。庄鸿钦供图

图为采访刘长发先生。庄鸿钦供图

协作探访:博物馆里共寻精神密码

走进南京钢铁博物馆,队员们穿梭于展陈之间,共同解读工业记忆。一部刻着1958年印记的老式轧钢机前,大家驻足讨论其承载的历史重量。面对逼真的炼钢车间微缩模型,薛宇寒感慨道:“难以想象前辈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展馆内,从早期简易农具到南京长江大桥的“争气钢”,再到精度要求“每米误差不超过0.3毫米”的现代化高铁钢轨,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梳理技术演进脉络,共同领悟几代钢铁人对“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此外,在体验区,杨苏芸、郑敏、薛宇寒围绕云体验板根据提示学习并制作了各式各样的钢铁。这段集体回溯与亲身体验为团队理解钢铁精神奠定了厚重基石。

图为成员在博物馆参观。周兴琳供图

图为成员研究学习炼钢过程。周兴琳供图

团队见证:绿色智造点燃专业热情

走进梅山钢铁公司,先锋队聚焦绿色低碳与智能升级的前沿实践。智能生产指挥中心内,巨大的电子屏跳动着全流程数据,队员们聚精会神,了解数字化如何将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生动的动画演示揭示了减碳技术奥秘,引发队员们阵阵讨论与思考。郑敏更是结合自身专业,将绿色环保与专业未来发展结合,与同学们进行了探讨。实地考察与交流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强大驱动力。

图为梅钢集团减碳排放战略内容。杨苏芸供图

合力创作:非遗剪纸凝聚团队匠心

深受钢铁精神洗礼,如何将其艺术化表达成为团队的共同课题。成员庄鸿钦提出以金陵剪纸为载体,构思获得团队一致支持。创作过程中,队员们集思广益,分享实践中的感人画面和精神触动,为作品注入集体智慧。最终完成的剪纸作品,以炽热的红色线条,生动刻画了钢铁工人在高温环境下挥汗奋战、协作拼搏的群体形象,艺术化凝练了“艰苦奋斗、创新求变、追求卓越”的南京钢铁精神内核。这幅凝聚团队心血的结晶,其深刻内涵与艺术价值获得高度认可,已被梅山钢铁公司档案馆正式收藏,成为工业精神与青年团队实践创新融合的独特见证。

图为庄鸿钦同学制作剪纸。杨苏芸供图

图为剪纸作品。庄鸿钦供图

本次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工业历史,用心灵感悟匠魂传承。队员们不仅系统梳理提炼了南京钢铁“艰苦奋斗、创新求变、追求卓越”的精神谱系,更以一件被企业权威机构珍藏、承载团队智慧的非遗剪纸艺术作品,实现了工业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相关实践成果及剪纸作品将在学院成果展集中呈现,激励广大青年学子以钢铁意志锤炼本领,以工匠精神砥砺前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杨苏芸)

 

上一篇:穿越镜头的振兴之路|一镜“飞阅”黄田,助力百千万工程!
下一篇:“粮”心科普在行动,让每一粒米更有价值